洛阳新闻,党建新农村建设,蔷靖潞影,杨雨婷 张书记
 
位置: 亚洲金融智库网 > 风险管控 > 正文

网贷大数据不良记录真的可以屏蔽吗?

时间:2022-05-02 09:53
本文关于网贷大数据不良记录真的可以屏蔽吗?,据亚洲金融智库2022-05-02日讯:

网贷大数据不良记录是屏蔽不了的,但可以进行改善你的不良记录。

现在很多银行或信贷公司进行评估你的信用情况,一般会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,第一个就是征信报告,第二个就是同盾大数据,不过针对同盾大数据,很多银行或信贷公司都有自己的反欺诈系统,可以自动识别客户的一些风险点,也相当于大数据记录。

常见的反欺诈系统一般有用户行为风险识别引擎,征信系统,黑名单系统等组成的。

识别方法比较简单,输入相对应的信息就可以大概率识别风险,比如姓名,身份证号,手机号码这些基本信息,如果被反欺诈系统识别风险较大,一般不会通过贷款审批,直接拒绝贷款。

而其中就包含了你网贷大数据的不良记录,现在有很多网贷是不上央行征信的,而会上同盾大数据,所以如果你网贷申请过多,或者网贷有逾期不良记录,那么反欺诈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出来,这个记录屏蔽不了。

而所说的可以进行改善,这个就跟你的征信报告是一样的,你征信报告弄花了,经过一定的时间也可以修复,比如不良记录是因网贷申请太多,那就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不用去申请网贷,方法方式是想通的。

大数据反欺诈是什么意思?

看了这篇你就懂了

风险预警

昏暗悠长的小巷,

泛黄的灯忽明忽暗地闪烁着。

防范的眼神,配合谨慎的脚步,

迅速闪进小黑屋。

烟圈慢慢升起,

他正与卧底接头。

可曾想到某天,

爬上天台的屋顶,

冰冷的枪指着额头。

其实他想当个好人。

电影的镜头,通过情节的渲染,把生活的细节放大。卧底与叛徒的精彩博弈,拨动着我们的神经。

艺术源于生活,但是高于生活。而往往“日防夜防,家贼难防”般赤裸的现实,更像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在我们身上。

等到真相大白的时候,才惊出一身鸡皮疙瘩。

在不断追逐利益的金融界,他们抛出的疑团,造成的巨额损失,更加令人瞠目结舌。

自导自演“骗贷”闹剧

诈骗案,团伙核心成员均为金融公司内部工作人员,他们以发放好处费为诱饵,到处拉人申请贷款,贷款到手后直接瓜分,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

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晕了“借款人”,这些借款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、年龄较大且收入微薄,不具备良好的偿还能力。按常理,他们并不符合大多数贷款公司的放款条件。但是这“按常理”的事情却“不按常理”地发生了,所有剧情的发展都由诈骗团伙一手操控。

这些群众在贷款公司工作人员的导演下,进行了一场申请贷款的表演。他们都会被要求去电脑城、车行等处拍照片填资料,填资料时贷款公司的人就在旁边教。如借款人贷款申请能通过,公司工作人员会支付所谓的‘借款人’800元到1000元的好处费,而且不仅是自己申请贷款可以得到好处费,凡是介绍他人前来贷款的,也能得到200到500元不等的好处费,最重要的是贷款不需要偿还,后续的事公司会解决。

“借钱不用还”,真的是很傻很天真。

据查,该团伙自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,短短4个月内骗取公司贷款300余单,涉案价值高达150余万元。

天网恢恢疏而不漏,

别忘了,

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,深渊也在凝视你。

金融机构内部员工的“暗箱操作”,要如何打破?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?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依旧会相信邪不胜正。

风控好似拥有力量的结界,阻挡外界的刀枪剑眼。

构建员工标签系统,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数据不断丰富员工的画像。线上,身份信息采集,舆情把控,有无负面影响;线下,领导的工作评估,或者其他专业机构人员实地考察。

有些风控机构针对线下骗贷的现象,他们会派人“蹲点”,观察对方的客流量。再暗访,佯装成中介,看对方接不接单;甚至会称是投资人,进行“尽调”,查看月流水。最后,他们再派一批人员去谈合作。

合作之后,他们就开始画经营模型,任何超出模型之外的波动,都有预警。

这实际上是从线下收集员工数据,收集的数据越多,就越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,从而可以提前做到风险预警。

一些行为数据,也可以作为识别欺诈的方式。同一个地方的人集中来贷款,年龄阶层太大,甚至高龄男性都来申请,都属于“异常波动”。

借贷者在线上填写借贷申请表的速度、打字速度、拉动菜单的速度等。

如果几个顾客填表速度大致相同、打字习惯一致,直接将拖拉条拉动最后,选择最高的借款额度,这样的人,存在和门店勾结,一起欺诈的可能性。

这种“托儿”似的借款业绩,也可列为员工的一项标签。

员工标签系统的不断建立与完善,身份信息,绩效考核,贷款,经商,兴趣爱好等标签的不断丰富,风控发生效用,掐断不法分子编写剧情的笔。

银行 “飞单”疑团

“飞单”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,卖不属于银行的理财产品,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因为投资资金失去了银行的背书,因此面临着巨大的风险。

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深陷“飞单”泥潭,30亿元人民币不知去向。公安机关在进行调查时发现,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伙同他人,私自销售非本行理财产品,涉案金额高达30亿元人民币,该理财产品从未在民生银行总行备案,通过官方渠道无法追查投资资金的具体流向。这意味着民生银行对此类理财产品毫不知情。构成对投资人的重大危害,是有史以来第一大“飞单”案。

我们可以简单通俗粗暴地理解成,银行被骗了巨额财产,并且呈现出一脸懵逼的无辜惨状:

我花了好多亿买了你行的理财产品!

啊?我怎么不知道!

什么?你不知道谁知道!

那我真不知道!

好,法庭见!

这不,民生银行的事还没了结,兴业银行又因10亿飞单案把建设银行告上法庭。

民生银行,兴业银行飞单案,凸显出其背后的金融漏洞。这不仅涉及理财业务,同时也涉及信贷业务、担保业务和投资业务。这种漏洞可能会以高层腐败的形式出现,也可能会以底层员工‘飞单’和假章的方式出现。

在金融漏洞面前,人性贪婪,总有人选择铤而走险,而不是坐怀不乱。

如果银行的运营人员没有一个良好的管控平台,金融漏洞可能会越来越大,造成更大的损失。员工风险监控系统似乎是一双鹰眼,一目了然的预期风险危机,清晰的风险规则,为避免金融漏洞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。

在这个运营管控平台上,可分为三个板块:

客户交易管控,员工管控,员工信息填报。

内部触发的风险预警,可通过“员工管控”板块进行一层层深入挖掘。可进行当天的风险预警查询;违规行为,行内业绩,账户异常,高风险行为,工作表现等员工风险评价指标,当这些风险被识别时会以不同的颜色展示来警告。

当内部员工触发违规规则时,就会引发这些板块的多米诺骨牌反应。比如运营部门监测到有员工触发风险规则,会发送系统文件,登录员工监测系统,查看员工画像,发现触发的具体规则,进行重点监测。同时,实现“连坐”措施,排查涉及到触发类似危机的其他相关人员。

目前,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索信达数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,全面落地实施内部反欺诈项目,为规避风险和银行合规管理的要求,将有更多的银行会在这方面涉足。

风控是保证金融行业正常发展重要因素之一,无视风控,将没有赢家。不可让利益奴役人心,时刻对风控规则保持敬畏之心,否则风控将形同虚设。

- END -

数据分析的未来,拥有福尔摩斯的精神,一步步探寻真相。让数据,为价值代言。每一次分析,都只为更好地懂你,“数”说隐藏的“秘密”。

本文由索信达数据原创文章,相关素材来自 中国新闻周刊,清流消费金融,鸣金网,一本财经,图片来自网络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欲了解更多,可搜索:索信达数据(官网www.datamargin.com)进入查看。


专题推荐:数据(39)意思(240)欺诈(13)
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【返回顶部
数据(39)意思(240)欺诈(13)相关文章
推荐文章
最新图文


亚洲金融智库网 备案号: 滇ICP备2021006107号-276 版权所有:蓁成科技(云南)有限公司

网站地图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,不作为商用,版权归属原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