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新闻,党建新农村建设,蔷靖潞影,杨雨婷 张书记
 
位置: 亚洲金融智库网 > 金融法务 > 正文

稳增长依靠基础设施投资

时间:2021-06-06 11:14
本文关于稳增长依靠基础设施投资,据亚洲金融智库2021-06-06日讯:

1.依靠基础设施投资的gdp有何意义

三驾马车:投资,消费,出口现阶段,甚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(10-20年)内,投资都将是中国gdp增长的骨干力量。

有人批判说我国投资太多,消费太少,这并没与切中要害。投资其实并不多。

现在我国只有少数省市,如北京,广东等处在工业化后期,其余如辽宁,山东等处在工业化中期,其余如云南甘肃等更是处于工业化初期。这样的情况,决定了我国今后还将有很长一段投资高峰期。

试想,连基础设施都没有,怎么会有经济呢?前期的投资就是后期的gdp,在发展程度低的时候投资必不可少。一个人口大国,没有强有力的工业支撑,就永远不能是一个真正的强国。

在这里,印度就走了一个错误的道路。印度想从农业直接跨越到第三产业,这犯了大国发展之大忌。

三产低能耗,附加值高不假,但是可以吸收的劳动力是不如二产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现在即使女人不用工作,照样比中国有限制人口的原因。

消费,在以后会慢慢发展为gdp增长的中坚力量。但是,这需要时间。

现在消费率低,人们不敢花钱不假,淡更重要的是没钱花,收入分配比例的严重不均,导致了最大量的平民老百姓无钱可花,这才是消费难以提起的最大症结。等待收入分配制度的逐步均衡,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,消费必将像发达国家一样成为我国gdp最重要的增长力量。

出口在我国加入wto的这些年里为我国贡献了一定的力量,搞活了经济,改变了我国闭门造车的思想观念,使我国更加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,虽然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变得日益削弱,但搞活市场是他的最大贡献,必将使我国经济质量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。个人观点,希望能对你有点参考价值。

2.中央政治局如何应对经济企稳迹象微弱

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经济工作会议,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经济政策的大方向。

按惯例,中央政治局一般在7月和12月各召开一次全体会议,分别研究总结上半年和全年经济形势,并制定下半年和来年工作计划。但从去年开始,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,中央政治局在4月底额外召开一次经济工作会议。

在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会议上,主要议题仍是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”。但与去年提到“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”不同,今年的会议强调“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”。

措词变化的背后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。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半个月前,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%,创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。

另外,从地方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,多数省份经济增速都在放缓,部分省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负增长。 步入二季度,经济企稳的迹象似乎仍很微弱。

从二季度首个公布的经济指标??PMI数据可窥一斑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为50。

1%,与上月持平,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。同时,4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(PMI)为53。

4%,高于荣枯线3。4个百分点,表面我国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状态,但增速略有放缓。

从机构对4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预测来看,工业生产增速或仍在6%以下徘徊,投资和消费增速也难有改善,经济整体仍在触底的过程中。 在此背景下,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,要“保持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综合平衡”。

宏观调控“稳增长打头,防风险断后”的政策取向也进一步明晰。 同时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,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稳增长,并打出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、扩大消费、房地产健康发展、创新驱动、国企改革、京津冀协调发展等八大招数。

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,二季度,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空间还会存在,但相对于降息而言,未来进一步降准的必要性和空间更大。不过,短期内是否降息还是要根据经济数据变化去采取相应的调整举措,因为利率政策调整需考虑的因素会更多元,包括资本市场、就业状况、通货膨胀等。

他说:“在经济下行周期,降准和降息通常会交替进行。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,确实还有进一步降息的必要,但是否马上降息,还需进一步观察二季度数据。”
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,短期内经济增长仍将依靠投资,稳投资关键还是基础设施投资。二季度基建对其它投资对冲效果将更强。

虽然低迷的经济需求仍将制约投资增长,但可以观察到投资出现一些积极信号。一是在基建带动下,新开工出现反弹;二是基建投资将继续加码,作为稳投资重要手段,配合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国内铁路、电力、管网基建将继续提速;三是地产销售见底,地产投资不会断崖式下跌,增速下滑可能放缓。

3.为什么靠基建投资拉动GDP增长是不可持续

这个观点有局限性。

应当区分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。在发达国家,当然无法依靠基建投资拉动GDP,因为该建设的基础设施都建设完了,但在发展中国家就完全不同,这些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,不夸张说,再投资建设20年,也不一定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。

那么,连续20年都可以起到拉动GDP增长的作用,还能说是“不可持续”吗?当然是持续拉动经济了。所以,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体会,全球多数发展中国家,若干年内,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,依然是合理的选择。

即使是我们中国,在74万亿元的GDP成果的背后,一年基建投资60万亿元绝对“功不可没”。而且现在每年基建投资的增值率还保持在5%左右,说明有相当的可持续性。

4.中国经济为什么从保增长转向稳增长

我国经济政策在实行保增长的时候,地方政府往往为了任期政绩,盲目采用扩张式的投资措施,铺摊子、摊大饼,这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,环境的加速污染,市场的通货膨胀。 政府所采取的是一种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,主要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,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遏制环境污染,合理利用自然资源,开发绿色能源,改善民生福利,财政支出增加向社会保障、教育、医疗卫生的拨款。

不可否认,稳增长还能够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。稳增长也是我国的一个发展机遇,也是一个政策策略的必然选择。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前些年已经非常高。如果我们积极促进经济增长,势必需要实行更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,这必将招致通货膨胀。因此,使经济稳定增长是主旋律。

而从国内看,出口、投资、消费三大需求和产出增速普遍低于市场预期,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,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。虽然我国采取了诸多扩大内需政策,内需拉动作用有所释放,但由于国内前期经济增长累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,加上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,内需拉动作用还没有突出表现,内生性增长动力仍然不足。

总体经济企稳向好的同时,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,当前经济的增长还是依赖投资拉动,而外需萎缩、内需仍然不足,生产方式粗放,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。 因此近年要把经济增长依赖第二产业,调整到一、二、三产业全面发展,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民众收入、加大民生工程投入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。

当然,更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,调整到依靠技术创新上。淘汰落后产能,压缩过剩产能,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也给稳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投资政策仍是稳增长的主角。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方向,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,支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。要进一步做好项目储备。加强重点水利工程、铁路客运专线、城市轨道交通、农村电网以及城市医疗、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工作任务,根据经济运行情况,适时加大政策预调力度,适时分步启动项目的实施。

对此,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明天的经济结构,因此投资主管部门要慎重运用投资工具,避免重蹈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覆辙。所以要加大不会因外需疲软而出现产能过剩的“非贸易投资”,即面向内需的投资,如养老设施、节能减排基础设施、城市给排水管网等。

所以来说,方方面面的各种因素,促使中国经济从保增长转变为稳增长。

5.如何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

我国 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,产业亟需改造升级,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。

今年要启动一批“十三五” 规划重大项目。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、公路投 资1.65万亿元,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,建设水 电核电、特高压输电、智能电网、油气管网、城市轨 道交通等重大项目。

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00亿元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,继续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 设基金,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, 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,扩大债券融资规模。

完 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,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, 依法严格履行合同,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。

6.为什么靠基建投资拉动GDP增长是不可持续的

这个观点有局限性。

应当区分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。在发达国家,当然无法依靠基建投资拉动GDP,因为该建设的基础设施都建设完了,但在发展中国家就完全不同,这些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,不夸张说,再投资建设20年,也不一定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。

那么,连续20年都可以起到拉动GDP增长的作用,还能说是“不可持续”吗?当然是持续拉动经济了。所以,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体会,全球多数发展中国家,若干年内,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,依然是合理的选择。

即使是我们中国,在74万亿元的GDP成果的背后,一年基建投资60万亿元绝对“功不可没”。而且现在每年基建投资的增值率还保持在5%左右,说明有相当的可持续性。

稳增长依靠基础设施投资


专题推荐:
打印此文】 【关闭窗口】【返回顶部
相关文章
推荐文章
最新图文


亚洲金融智库网版权所有
  亚洲金融智库网主要提供风险管控,网络安全,舆论公关,金融法务,金融培训等相关资讯。